2025-07-21
7 月 16 日,上海时的科技与阿联酋企业 Autocraft 签署的一份采购协议,为中国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行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350 架 E20 eVTOL、10 亿美元(约 71 亿元人民币)的订单金额,不仅刷新了中国 eVTOL 领域单笔订单纪录,更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技术开始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席位。
这笔订单的 "分量" 无需赘言。其金额远超 2025 年 2 月国内同类机型 35 亿元的意向订单纪录,是截至目前中国 eVTOL 领域最大的单笔订单。更关键的是,这并非简单的商业交易,而是中国自主研发的 eVTOL 走向全球化运营的标志性一步。
根据协议,Autocraft 将与时的科技共同推进 E20 在中东及北非地区的商业化落地,覆盖低空旅游、空中出行等多元场景。作为时的科技的旗舰型号,E20 采用倾转旋翼构型,具备 5 座载客能力,最大航程 200 公里、巡航速度 320 公里 / 小时,有效载荷 450 公斤,兼顾垂直起降的灵活性与高效巡航性能,恰好匹配中东地区城际通勤(如迪拜 - 阿布扎比 140 公里航线)与高端旅游的需求。
这单 "天价订单" 花落阿联酋,看似偶然,实则是市场需求、政策土壤与技术实力共振的结果。
从市场需求看,阿联酋的痛点与机遇高度契合 eVTOL 的应用场景。迪拜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密度高、地面交通压力大,而阿布扎比、红海旅游区等区域的城际交通需求旺盛。深圳市航空业协会副会长谭超尘测算,单架 E20 在中东年收益可达 300 万美元,商业化潜力显著。同时,当地富豪群体对高端出行的接受度高,为商业模式落地提供了天然土壤。
【E20 eVTOL飞机】
政策层面,阿联酋对低空经济的布局极具前瞻性。其 "2030 智慧自主交通战略" 明确提出,2030 年前实现 25% 的交通出行自主化,eVTOL 被视为核心路径;《2031 国家交通战略》更是计划投入 120 亿美元建设空中交通网络。这种 "顶层设计 + 真金白银投入" 的模式,为 eVTOL 的测试、运营扫清了制度障碍。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中阿合作的战略基础。作为 "一带一路" 倡议在中东的重要合作伙伴,中阿在 2024 年 5 月的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出加强创新与科技合作。
此外,中东市场的 "验证价值" 不可忽视。该地区 50℃以上高温、沙尘等极端环境,对 eVTOL 的可靠性提出严苛考验。能通过中东市场验证的机型,将更容易获得欧美适航认证,为全球化铺平道路。
时的科技的 10 亿美元订单,并非中国 eVTOL 企业出海的孤例,而是行业集体突破的缩影。近年来,随着国内低空经济升温,一批企业正加速拓展全球版图。
亿航智能作为 "飞行汽车第一股",已在全球 19 个国家布局,其 EH216-S 机型不仅拿下阿联酋 Wings Logistics Hub 的 100 架订单,还进入印尼、马来西亚等市场;峰飞航空则在阿布扎比、日本完成首飞,聚焦空中物流与载人出行;览翌航空、沃飞长空等企业也纷纷与中东、东南亚企业达成合作。
与同类企业相比,时的科技的订单规模堪称 "现象级",但其背后是中国 eVTOL 产业的共性优势:完善的产业链基础(商飞 C919 培育的航空供应链、新能源汽车带动的三电技术)、成本控制能力(量产后价格预计仅为欧美同类产品的 1/3)、以及适航认证的先发优势(中国是全球首个为载人 eVTOL 颁发适航证的国家)。
正如时的科技 CEO 黄雍威所言,这单订单标志着中国 eVTOL 从 "产品出海" 迈向 "标准出海"。签约当天,时的科技与阿联酋民航总局就适航审定、运行规则展开技术交流,正是中国标准参与全球规则制定的重要一步。
尽管订单亮眼,但行业深知 "交付为王" 的硬道理。黄雍威强调,10 亿美元订单的背后,是对全球交付能力、跨文化服务体系的考验。
未来,中国 eVTOL 企业的全球化之路仍需突破多重挑战:极端环境下的技术适配(如中东高温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各国适航标准的差异化对接、本地化运营生态的构建(如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协同)。但优势同样显著 —— 相比欧美企业,中国在产业链完整性、成本控制、政策响应速度上的优势,将助力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出海浪潮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中国低空经济实力的全球亮相。随着 E20 等机型在中东的落地,中国有望从 "eVTOL 制造大国" 升级为 "标准输出强国",为全球低空交通贡献 "中国方案"。正如国研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所言,中东市场的突破,将加速全球 "空中的士" 的规模化运营,而中国企业正成为这一进程的关键推动者。
在这场低空交通的全球竞速中,中国 eVTOL 企业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 10 亿美元订单到全球化生态构建,这条路或许漫长,但起点已足够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