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近日,印度方面对华态度来了个180°的大转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印度经济走向的国家转型委员会放出风来,想解除中国企业的投资限制,说只要中资持股比例不超过24%,未来不用审批,直接进入印度市场,这对中国企业来说,省却了大量的审批流程,能更快地推进项目。
除此以外,印度还在24日宣布,即日起将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而这距离上一次发放旅游签证已是5年前。个人旅游签证的发放让中国游客又多了一个游览地。
虽然政策风向转变,看似比较诱惑,但还是请保持清醒,不要盲目乐观,注意风险,关注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之所以要“示好”,与其国内外资投资锐减有关。据有关报道。2024年,印度吸引的净外国直接投资为3.53亿美元。而四年前这个数字高达439亿美元,是现在的124倍。为什么短短几年后,外国投资会锐减这么多?这会不会与印度对中企的针对行为有关?
过去几年,印度对于中国企业施行的“封禁+调查+罚款”组合拳可谓毫不手软:
1、对中国应用全面封禁(基于《信息技术法》第?69A 条)
2020 年 6 月 29 日:印度政府宣布封禁首批 59 款中国应用(包括 TikTok、WeChat、UC Browser 等),理由是影响国家主权、数据安全与公共秩序 。
2020 年 7 月:再封禁 47 款“克隆”应用,即类似名称或功能的衍生程序 。
2020 年 9 月:第三轮封禁 118 款。
2020 年 11 月:第四轮封禁 43 款应用(包括 AliExpress、Alipay 等)
2022 年 2 月 14 日:印度增加封禁 54 款中国应用(总体封禁应用总数接近 320 款) ......
2、中国科技公司遭无端调查和巨额罚款
中国智能手机品牌A
2022 年 4 月:印度执法机构(Enforcement Directorate, ED)对中国某手机品牌印度业务资产冻结,总额约7.25 亿美元,指控涉嫌通过“版税”非法汇款。
中国智能手机品牌A、B、C
另外印度中央调查机构无端指控中国智能手机品牌A、B、C 在2019–2023 财年涉嫌逃税、GST 和海关欺诈等行为,总涉案金额达 约 9000 亿印度卢比(约 120 亿 USD)。
中国智能手机品牌C
2022 年 7 月:印度税务部门(DRI)和 ED 联合突袭该品牌印度办公室,指控其涉嫌逃避海关税和洗钱,并阻止其部分银行账户运营。2023 年 10 月,印度执法机构逮捕包括其印度行政负责人在内的多名高管并以洗钱罪起诉。
中国安防企业
2024 年 2 月:印度政府禁止 17 家中国中国安防企业及疑似换标品牌参与政府招标(包括海康威视、大华等)
2025 年 5 月:印度宣布所有联网安防相机产品(包括海康威视、大华等中国品牌)必须提交硬件、软件与源代码给印度政府实验室进行测试和认证。
3、针对中国的投资限制与项目审批冻结
2020 年 4 月起:印度修订外商投资(FDI)政策,凡来自中国及邻近国家的新投资提案必须经过安全审查,即使金额较小也需审批。
而这导致BYD、长城汽车等中国汽车巨头拟在印度的10 亿美元级投资计划最终搁置或放弃......
印度的这些骚操作下,中企投资如同撞进了雷场,纷纷铩羽而归,甚至有的是血本无归。而这不仅仅是吓跑了中国企业,还让其他国家的资本也纷纷绕印度而行,印度也“如愿以偿”获得了“外资坟场”的“美名”。而这也是为什么短短4年,外资在印度投资减少了100多倍的原因。
示好?还是别有所图?
而反观近期,除了投资政策的松动外,印度高层对华外交也动作不断。如2025年3月举行印中第 33 次边界磋商机制会议、2025年7月其外长五年后首次访华,高调宣称两国关系正常化将带来“互惠互利的结果”......
但是请思考印度这些表面上动作是真的在示好吗?有没有可能是为其经济解套铺路的烟雾弹?当外资纷纷逃离印度,印度急需哪个国家为其提供救命的资本和技术支持呢?
警惕风险,三思而行
文章开头提到的印度投资政策松绑,看似是他们抛出的橄榄枝,但中国出口企业请谨慎对待,警惕其中蕴含的风险:
1、法律风险,印度的法律以“变”闻名世界,今天完全“合法”,可能明天出个条款变成“违法”。
2、政治风险,与我方的边境冲突、其国内的政治选举周期起伏、时不时被提起的民族主义浪潮的波及,甚至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条指令,都可能成为其打击中企的导火索。
3、经营风险,印度市场虽然规模较大,但印度牛马蛇神一样的官僚体系可能会让企业的隐形运营成本不断攀升。退一万步来,即使中企赚的盆满钵满,会不会一个调查就能让中企血本无归呢?
面对印度近期的政策松绑,建议保持审慎态度。即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也应避开高风险的印度市场,而优先布局泰国等东南亚市场。凡涉及产业命脉的核心技术、专利与关键设备,必须牢牢掌握在国内,绝不能用作换取市场准入的筹码。